欢迎来到我们的官方网站
联系我们
电话:13828844772
邮箱:1051939734@qq.com
你的当前位置:
浙江为红色资源立法|两馆新建|山西发布考古新成果
来源: | 作者:中泰博文 | 发布时间: 2024-04-07 | 36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4年4月3日

  【综合】

  ■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与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在京签订合作框架协议

  ■ 浙江立法建立红色资源名录制度

  ■ 西藏自治区文物局长会议在拉萨召开

  ■ 新疆为喀什古城“量身定制”保护条例 将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

  【博物馆】

  ■ 首届“博协杯”全国博物馆讲解大赛获奖名单发布

  ■ 京城博物馆推出98项清明活动

  ■ 杭州市属国有博物馆工作日将免预约入馆

  ■ 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主体建成

  ■ 温州将添一家民办博物馆

  ■ 归还埃塞文物没进展,大英博物馆被查

  【考古】

  ■ 专家阐释陶寺遗址三重葬仪空间 礼制或在史前已初步形成

  ■ 江苏金坛三星村遗址2023年度考古发掘收获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与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在京签订合作框架协议

  4月1日,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与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在京共同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就开展学术交流、展览合作、信息交流、宣传等相关领域的合作达成共识。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副主任周宇、卡地亚形象、风格及传承总监皮埃尔·雷纳代表双方签字。国家文物局交流合作司副司长朱晔、法国驻华大使馆参赞艾文鸿出席签约仪式。

  签约仪式上周宇致辞,指出共同签署新的合作框架协议,将指引双方接下来的合作路径。中心与卡地亚继续保持密切沟通,真诚合作,为推动中欧文化遗产领域务实合作不断注入新活力。皮埃尔·雷纳致辞中表示,基于过往交流的成功经验,很高兴我们能与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继续保持友好合作,开拓新的机遇分享专业知识,进一步加深双方的友好交流。

  2015年4月19日,双方首次在京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自签署至今,中心与卡地亚始终保持密切合作,特别是在展览信息共享、人才交流及培训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双方根据最新合作意向续签合作框架协议,将为赓续中法友谊、进一步推动中法文化遗产领域务实交流合作助力。(中国日报网)

  浙江立法建立红色资源名录制度

  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浙江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29日审议通过《浙江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全省建立红色资源名录制度,实行分类分级保护。

  据了解,条例涵盖的红色资源包括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所形成的具有历史价值、教育意义、纪念意义的资源:重要旧址、遗址、遗迹、代表性建筑、纪念设施或者场所等不可移动红色资源;重要档案、文献、手稿、实物、声像资料等可移动红色资源;英雄模范人物和集体的形象、事迹以及具有重要影响的文艺作品、口述记忆、红色地名等非物质红色资源。

  条例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主题相近、区域相邻的不可移动红色资源,实施集中连片整体规划和保护。红色资源实行保护责任人制度。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应当坚持正确党史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抵制庸俗化、娱乐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污损、侵占、破坏或者歪曲、丑化、亵渎、否定红色资源的行为进行劝阻、投诉、举报。

  条例自2024年7月1日起施行。(新华社)

  西藏自治区文物局长会议在拉萨召开

  近日,西藏自治区文物局长会议在拉萨召开,会议总结了2023年文物工作,部署2024年重点任务。

  会议强调,要充分认识做好新时代文物工作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做好新时代文物工作的深刻内涵,切实增强推动西藏文物保护利用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感。围绕文化强区建设,进一步提升文物保护管理水平,在统筹规划上下功夫,在夯实基础上下功夫,在破解难题上下功夫,推进文物阐释研究再上“新台阶”,推进创新发展注入“新活力”,推动数字化进程跑出“新速度”。要围绕让“文物活起来”,进一步推进文物文旅融合发展,着力提升博物馆建设质效,着力增强教育服务功能。要全面提升做好新时代文物工作的规范化水平,不断推进文物保护事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突出立根固本、增强政治定力,突出筑牢基础、建强干部队伍,突出责任担当、提升能力水平,为实现“四个走在前列”目标贡献文物力量。

  会议指出,2024年全区各级文物部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聚焦“四件大事”,聚力“四个创建”,紧紧围绕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十届区党委历次全会、全国文物局长会议、全区文物工作会议以及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建立坚持三个根本、构建六大体系、推进八项重点任务的新时代西藏文物工作格局,全面提升西藏文物工作水平,为西藏经济社会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文物力量。

  会议强调,要以加强理论武装为基础,持续深化巩固主题教育成果。以守护文物安全为底线,持续健全文物安全长效机制。以加强文物保护管理为重点,不断筑牢文物工作根基。以“高原大考古”为依托,全面提升考古发掘研究能力。以文物活化利用为目标,逐步拓宽文物资源转化通道。以深挖红色资源为载体,统筹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以加强文物科技创新为支撑,提升文物事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以责任落实和队伍建设为保障,奠定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国家文物局)

  新疆为喀什古城“量身定制”保护条例 将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

  近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记者会上了解到,刚刚审议通过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古城保护条例》,将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这部为喀什古城“量身定制”的保护条例,将从规划、保护、传承、利用等方面为守护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延续喀什古城烟火气息提供法治保障。

  喀什古城是新疆有代表性的历史人文景观,涵盖自然景观、遗址遗迹、建筑设施、人文活动等旅游资源。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社会立法处处长李学军介绍,为了依法解决喀什古城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保护职责不清晰、擅自修缮造成建筑外观与历史风貌不协调、传统文化体现不够等问题,自治区人大首次针对喀什古城制定了该保护性法规,条例将突出保护为主,兼顾古城资源的合理利用,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喀什古城。

  李学军说,条例的主要特点之一,是重视古城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利用。将合理利用作为科学保护、可持续保护的重要措施,强调原住民参与保护利用,对过度商业化和无序开发做了限制。“自治区、喀什地区、喀什市三级人大、政府,以及文化和旅游、住房和城乡建设、司法等有关部门付出了许多辛劳、倾注大量心血,确保了条例管用、有特色、可操作。”

  国家和自治区一直高度重视喀什古城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2010年起,投资七十多亿元开展喀什古城改造项目,完成了老城区危旧房改造,完善了内部配套基础设施,使喀什古城历史文化、历史风貌得以完整保存,古城内居民安居乐业,喀什古城知名度大幅提升,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李学军说,条例的结构完整合理,内容重点突出,务实管用有操作性,符合上位法精神和喀什古城保护的现实需要,为喀什古城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法治保障。(新华社)

  首届“博协杯”全国博物馆讲解大赛获奖名单发布

  4月1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博物馆协会主办的首届“博协杯”全国博物馆讲解大赛决赛在宁波博物院举行。经过初赛、半决赛、决赛的激烈角逐,专业讲解员和志愿讲解员两个组别最终评出一等奖10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20名。(中国博物馆协)

  全国博物馆讲解大赛获奖名单公布!

  京城博物馆推出98项清明活动

  清明节将至,北京地区博物馆推出98项展览和文化活动,邀市民到博物馆里踏青赏春,体验节日传统。

  智化寺院内梨花盛开,丁香、海棠花含苞待放,吸引大批观众参观。4月4日至6日,该馆每天上下午将各举办一场智化寺京音乐展演,4日清明节当天延时开放至19时,18时30分加演一场。

  北京艺术博物馆里,玉兰正艳。该馆将于清明节当天推出“物上记忆:思忆清明”二十四节气体验活动,邀请观众以万寿寺玉兰花为纹样,制作传统木艺版画,学习传统刺绣技法,制作春季花卉刺绣书签。北京大觉寺与团城管理处在4月至5月推出“满园春色花盛开——大觉寺玉兰文化节展览”,介绍玉兰的栽培历史、花语启示、诗词歌赋、常见品种等,带领观众了解大觉寺的玉兰文化。

  京城各博物馆纷纷推出相关传统文化体验活动。首都博物馆将在地下一层纸艺空间举办“春和景明——趁东风,放纸鸢”活动。北京民俗博物馆将推出古代趣味运动会,通过射柳比赛、投壶大赛、牵钩之戏等游戏体验,让观众感受传统节日游艺的乐趣。在中国农业博物馆,观众可以参观室外展园,参与“游园观鸟”研学体验课,了解节气物候、民俗、鸟类相关知识,体会蕴藏在节气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

  清明节期间,名人故居、纪念馆将开展缅怀先辈的传统活动。老舍纪念馆,观众可以鲜花代替门票,向老舍像敬献鲜花以表哀思。中国铁道博物馆詹天佑纪念馆围绕清明节传统习俗与詹天佑生平事迹,开展“缅怀先贤”答题活动,观众可以获得一份博物馆准备的纪念品。

  还有一些科普场馆结合馆内特色推出缅怀活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将开展“寻根溯源传承文明 缅怀科学先驱”主题活动,邀请观众参与缅怀仪式、清扫墓园、向科学家敬献花篮、诵读科学家诗集等,缅怀科学先驱的丰功伟绩,学习科学家光荣事迹、继承科学家优秀传统。北京麋鹿苑博物馆引导观众为灭绝动物扫墓,通过制作哀思卡、清理墓碑、普及灭绝动物知识等方式引导公众关爱野生动物,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北京日报)

  杭州市属国有博物馆工作日将免预约入馆

  4月7日起,杭州将对全市市属国有博物馆预约入馆方式作出调整——全市各市属国有博物馆工作日免预约入馆。“实施的范围包括全市使用线上预约入馆的市属国有博物馆,在非周末、非节假日免预约入馆,观众(团队游客除外)可凭本人身份证或社保卡于当天经核验直接入馆;在周末、节假日仍实行预约入馆。(杭州日报)

  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主体建成

  近日,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建设工地围挡拆除,造型为“三峡之门”的主体建筑对外展示,标志着博物馆主体建设完成,全面转入室内陈列布展施工。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是湖北省第一个移民博物馆,总投资1.98亿元,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计划今年内建成对外开放,是宜昌秭归乃至湖北省新的文化地标,主要承担湖北三峡移民工作展览展示、征集收藏、学术研究、教育传播、旅游接待等综合功能,助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湖北日报)

  温州将添一家民办博物馆

  温州又将添一家综合性民办博物馆,为“中国民办博物馆之城”增添新活力、新动能。近日,位于瓯海区生命健康小镇的温州集贤艺术博物馆项目正式开工奠基。

  据温州集贤艺术博物馆相关负责人透露,该馆项目主体建筑地上四层,地下一层,拟设读书人学府、书画院、版画院、非遗院等八大场景,形成“一府三院六斋融空间”,主题涵盖历史、人文、艺术,是集科普、展示、互动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公益博物馆。

  该馆预计收藏展示3000余件作品,既汇集包括齐白石、张大千、毕加索等中外艺术大师的珍品佳作,也收藏展示明清书画家、状元进士作品。还将在场馆内引入数字科技,让观众沉浸式体验文化的力量。(温州晚报)

  归还埃塞文物没进展,大英博物馆被查

  私藏埃塞俄比亚文物长达150年从未展出,且在归还文物的进程上几乎没有取得任何进展,英国信息专员办公室(ICO)正在对大英博物馆展开调查。

  综合英国《卫报》《泰晤士报》等媒体3月31日报道,一个名为“归还文物”的非营利组织日前向ICO投诉称,大英博物馆未能根据信息自由要求披露归还埃塞俄比亚11件“塔波特”文物进展的相关细节。

  报道称,大英博物馆承认这11件“塔波特”文物是英国军队在1868年入侵埃塞俄比亚后掠走的。由于这些文物很神圣,一直被存放在博物馆地下室一个没有窗户的小房间,连内部人员都禁止查看。

  长期以来,埃塞俄比亚一直呼吁大英博物馆归还这些文物,时任埃塞俄比亚文化部长2019年访问大英博物馆时还正式要求归还。然而,大英博物馆却依据1963年英国议会修订的《大英博物馆法》拒绝了他的要求,并表示会将它们出借给英国的埃塞俄比亚东正教教堂。

  “归还文物”组织总编辑麦克诺特认为,由于博物馆内的埃塞俄比亚“塔波特”永远不会被展示或研究,且只能由埃塞俄比亚神职人员进入收藏它们的房间,因此这些“塔波特”是符合归还条件的。

  该组织表示,要求获取大英博物馆讨论“塔波特”归还进程的会议信息,有助于解释该博物馆认为自己无法归还这些文物的原因。

  去年8月,他们曾要求大英博物馆披露相关信息,但后者的答复未能让该组织满意,他们认为博物馆的答复省略了相关材料,一些信息甚至被过度编辑。据报道,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日前表示,“原则上”同意将密封在教堂祭坛内的单个“塔波特”归还给埃塞俄比亚。2002年,爱丁堡一个教堂发现了一件埃塞俄比亚的“塔波特”后,不久便将其归还,当时埃塞俄比亚还为此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

  《纽约时报》报道称,全球范围内关于归还非法掠夺文物的讨论日益激烈。2017年法国总统马克龙曾做出承诺,将永久归还法国博物馆中的非洲文物。自此,法国、德国、荷兰和比利时纷纷制定相应政策来处理索赔并归还文物。2022年,德国将1100件贝宁青铜器正式归还给尼日利亚。(环球时报)

  专家阐释陶寺遗址三重葬仪空间 礼制或在史前已初步形成

  4月1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发布陶寺遗址其中一座墓葬的研究成果,该墓葬呈现出特殊的三重葬仪空间,反映墓主生前的社会关系,同时也可管窥距今4300多年的陶寺文化和社会丧葬礼仪,说明礼制在陶寺社会或已初步形成。

  陶寺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还包括庙底沟二期文化和少量的战国、汉代及金、元时期的遗存。1978年至1985年间,陶寺遗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考古机构的发掘下,共发掘墓地面积4万平方米,已清理其中的1309座墓葬。其中,M2172墓在埋葬形态上有诸多特殊之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高江涛介绍,与陶寺遗址同类墓葬相比,此墓既有较为丰富的随葬器物,又有较大数量的葬猪现象。墓室由内及外区分为三重空间,第一重是墓主棺室、棺外与二层台之间为第二重空间、二层台属于第三重空间,这种有意的空间营建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当时的部分丧葬礼仪,同时向其他社会群体展示该社会群体的财富、等级和权力状况。

  此外,从出土的58副猪下颌骨分析判断,商周时期以及后世流行的赗赙制度,或许早在龙山时代就已有一定萌芽。

  赗赙制度是一种助葬制度,是葬仪或丧礼的重要部分,是送葬人赠送给死者和死者家属物品的丧葬礼制。高江涛认为,M2172中的猪下颌骨是葬仪中送葬人的助葬之物,可以推断葬仪中不同家庭或大家庭人员拿着有定数的猪下颌骨,按照一定先后顺序依次摆放,表达与墓主人的密切关系和对墓主人的哀悼。

  高江涛表示,赗赙起源于史前时期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互助行为,龙山时代较为原始和随意,周代明确形成并得到发展,商代很可能是其滥觞期。此后,这种互助行为与社会地位等级、宗法礼制等结合,逐渐成为一种丧礼制度。由此说明,4300多年前的史前,礼制在陶寺社会或已初步形成。(中新网)

  江苏金坛三星村遗址2023年度考古发掘收获

  01.遗址概况

  三星村遗址位于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朱林镇东南约7公里处(图一),地处茅山和长荡湖之间,周边水网密布。遗址于1985年被发现,1993年至1998年,南京博物院联合金坛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对该遗址进行了连续六年的考古发掘,被评为199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2022年,为配合遗址保护和遗址公园规划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南京博物院、常州市考古研究所和金坛区博物馆组成三星村遗址联合考古队,对遗址及周边区域进行了考古勘探。结果表明,遗址四周有围沟环绕,中心发现一座面积近10000平方米的疑似人工堆筑的黄土台,遗址主体堆积为马家浜文化晚期和崧泽文化遗存,年代大约在距今6300—5500年,总面积达35万平方米。

  2023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联合考古队对遗址进行了新一轮的考古发掘。此次发掘共布设探方800平方米,包括南部墓葬区(90年代发掘区域)、中部土台和北部居址区三部分(图二)。发掘工作从4月开始,截至目前,揭示出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宋代和明清时期遗迹570余座,其中墓葬345座、灰坑210座、房址12座、壕沟1条、陶窑1座、水井1座。出土陶、玉、石、铜、骨、蚌、象牙器等遗物1000余件。

  02.新石器时代遗存

  现将新石器时代遗存介绍如下。

  三个发掘区的地层堆积差异较大。南部墓葬区大体可分为六层,除了表土层和②层外,均为新石器时代堆积,年代大致相当于马家浜文化晚期至崧泽文化早期。地势北高南低,北侧④层以下为人工堆筑的螺蛳壳和蚬壳层,南侧则不见。中部发掘区大部分为黄土台,除房址、墓葬和灰坑等遗迹外,未见文化层。土台外围勘探可见二层新石器时代文化层堆积。北部发掘区地层堆积与中、南部均不相同,目前仅揭露出③层,年代相对较晚,大体相当于崧泽文化中期。

  发现灰坑200余座,平面形状大多为圆形或弧方形,以直壁或斜壁为主,少量灰坑略呈袋型。出土遗物普遍不多,有少量陶片、兽骨、石器和炭粒等,初步浮选发现不少炭化稻。北部居址区发现5座近方形红烧土坑,形制特别,功能不详(图三)。房址12座,其中早期房屋大多仅见柱洞,分布密集,疑与杆栏式建筑有关;晚期房屋一般为地面基槽式,红烧土木骨泥墙。

  遗址中心发现的黄土台近方形,疑为人工堆筑而成。其北部边缘有少量崧泽文化中晚期墓葬,保存很差,仅见骨骼粉末,绝大部分无随葬品,等级较低。此外,还发现数座灰坑和一座陶窑,后者虽破坏严重,但仍保留了烟道和窑室。这些遗迹很可能是土台原始功能丧失后形成,据此推测,土台始建年代应不晚于崧泽文化中期。在紧贴土台的东部边缘,发现一条宽约8.2、深约1.9米的南北向壕沟,沟内堆积可分六层(图四)。出土遗物较少,主要为崧泽文化陶片,但①-⑤层中还有零星印纹硬陶片,⑤层下还发现一座商周时期水井。可知壕沟的始建年代为崧泽文化时期,或与土台同时,在商周时才逐渐废弃并被填平。⑥层堆积中夹杂大量红烧土块,不见水相沉积迹象,⑥层下发现2座马家浜晚期灰坑。

  墓葬数量巨大,已发现并清理319座,主要分布在南侧墓葬区,人骨保存较好。绝大部分为单人一次葬(图五),另有二次葬41座(图六),仅发现2座双人一次合葬墓。均为竖穴土坑墓,未发现葬具,但相当一部分人骨有被包裹后下葬的现象。单人一次葬大多仰身直肢,头朝东北、脚向西南,另发现侧身葬8例、屈肢葬2例和俯身葬1例。

  因密度过高,许多墓葬被扰动或打破,颅骨或其他身体部位缺失;有的墓葬则将其扰动的人骨放置在填土中;地层特别是螺蛳壳和蚬壳中也有不少散布的人骨残块。或许正因如此,发现一些葬俗独特的“合葬墓”(图七)。不同于史前常见的典型合葬墓,这些“合葬墓”内个体的埋葬时间有一定差异,墓圹范围并不相同且不具空间规划。实际上,它们应当是不同的墓葬,只是晚期墓葬在挖掘墓圹时并未惯常地将早期墓葬的人骨破坏,相反,出于某种未知的原因,前者对后者进行了小心地暴露处理,然后直接将死者和随葬品放置到早期人骨上。细节显示,晚期墓葬人骨与早期墓主骸骨紧密贴合,甚至在水平深度上低于早期人骨。当然,这个过程也有不可避免的扰动迹象,比如颅骨有因挖掘破坏产生的孔洞、尺桡骨的轻微位移等等,甚至发现有为了晚期墓底的平整而将早期墓主颅骨移走的现象。这些墓葬有两种形式:一次葬的“合葬”和一次葬与二次葬的“合葬”。后者更为常见,分二种情况:一是二次葬人骨叠放在一次葬的人骨(一般是头部)之上;二是一次葬(主要也是头部)放置于二次葬的人骨上。

  03.出土遗物

  尽管发掘尚未完全结束,但根据层位关系和出土遗物特征,大致可以将新石器时代遗存分为早中晚三期。(图八)

  早期居址出土陶器以夹砂红陶和夹蚌红陶为主,腰沿平底釜数量较多,鼎足亦有少量发现;墓葬则大量随葬小型明器,器型以豆、罐、钵形鼎等为主,玉器则仅见玉珏和玉璜,此外墓葬中还出土有骨簪、骨匕和鹿角靴形器等。这一时期文化面貌受“骆驼墩文化”影响较大,但墓葬形制和葬俗有所不同。此类遗存在高淳薛城、溧阳秦堂山和东滩头等遗址也有发现,年代大致相当于马家浜文化晚期。

  中期遗存出土遗物最为丰富。居址中夹蚌陶数量锐减,夹砂灰陶和磨光黑陶数量增加,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也较多,此外还有少量白陶。器型以铲足釜形鼎为主,体型较大,带鋬釜、豆、钵和罐也有发现。墓葬出土陶器数量较少,一般是鼎和豆的组合,鼎同样为小型明器,豆则包括钵形豆和匜形豆,豆柄上方往往有算珠状凸起。普遍随葬石器,包括石钺、石斧、石锛和石刀等。玉珏、玉璜和玉管大量出土,骨簪、骨筒、骨针、骨锥也很丰富,不少墓葬还随葬象牙耳饰。有的遗物比如石钺和象牙饰上还涂有朱砂。此类遗存是遗址的主体堆积,年代相当于马家浜文化末期至崧泽文化早期。

  晚期居址出土陶器以夹砂红褐陶和泥质灰陶为主,器型有铲足和鱼鳍形足釜形鼎、浅盘豆、鼓腹罐、圈足壶、觚形杯等。墓葬出土遗物很少,仅见黑陶豆和玉镯、玉璜等少量玉器。此类遗存发现不多,属于典型的崧泽文化,年代大致相当于其中晚期。

  04.初步认识

  一、三星村遗址地处宁镇地区、宜溧山地和太湖北侧之间,文化面貌不可避免受到这些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多元特征。遗址早期受骆驼墩类遗存影响较大,但墓葬亦有自身的鲜明特点;在相当于崧泽早期的遗址鼎盛阶段,遗存中可见诸如黄鳝嘴-薛家岗、北阴阳营和崧泽文化等多种因素,且来自西部的表现更加明显。到了晚期,在典型崧泽文化进入本地区后,遗址迅速衰落并遭到废弃。三星村遗址的发掘或能为理解崧泽文化的扩散以及凌家滩的崛起提供新的背景信息。

  二、遗址面积较大,墓葬多且密集,暗示当时人口众多;发现的黄土台、壕沟和贝壳堆筑的墓地等表明当时社会已对聚落有相当明确的规划,且有能力动员、管理人群从事一些公共工程;少量墓葬尺寸大,随葬玉器、象牙、朱砂和刻纹骨器等高等级物品,显示出人群的分化。那么,至少在距今5800年前后(崧泽文化早期),三星村遗址已初显社会复杂化迹象,为研究长江下游文明化进程提供了“古国时代”早期的又一珍贵样本。

  三、遗址鼎盛时期玉石工业发达,对墓地初步的历时性观察也可见玉石器生产与社会复杂化契合的现象。这一特征与北阴阳营文化以及稍晚的凌家滩文化一致,或许能为探讨复杂社会中权力的来源提供新的视角。

  四、墓葬中人骨保存较好,发现了许多以往未见的丧葬行为,为理解这一时期的葬制、葬俗提供了新资料。同时为诸如同位素分析、古DNA研究等科技工作提供了长江下游乃至整个南方地区的不可多得的材料。